A Report on Mathematics of Peking University
Time: 2017-03-22
Views: 11168
Published By: Ningbo Lu
——北京大学数学学科集聚一流青年学者,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
【3月22日,中国教育报推出“发力‘双一流’聚焦高校学科建设特别报道”,开栏文章聚焦北大数学学科建设。本文标题及正文均来源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初春的北京大学,几抹嫩绿,气息自由而清新。
未名湖北岸,依次坐落着全斋、怀新园、怀宁园等7座中式仿古建筑。这里是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简称“数学中心”)师生、来访学者开展科研和学术交流的基地。
拥有四进院落的怀新园,其名得自“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意为孕育蓬勃生机。怀宁园寓意宁静致远,更寄托了对著名数学家陈省身的怀念之情——陈先生的故居名为“宁园”。
怀新园与怀宁园交相呼应,蕴含了北大数学学科师生的治学之道:以宁静之心做创新之事,引领数学学科迈向世界一流。
“要创造环境让世界上最优秀的年轻人愿意来”
阳光还未来得及隐藏的下午,记者一走进怀新园,就听见阵阵讨论声。教室里,北京大学副校长、数学科学学院院长、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田刚院士,正在旁听研究生的讨论课。
课间休息,论及一流学科的建设,田刚认为:“数学文化是探求真理的文化,需要毫不保守的创新精神。”
“要建成世界一流学科,必须要重视来自国际前沿之声。要创造环境让世界上最优秀的年轻人愿意来,引进不同面孔的顶尖国际人才。”田刚说。
另几间教室里,几名青年教师各自忙碌着。
刘若川,数学中心青年教师,副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2012年被引进到北京大学。
董彬,数学中心青年教师,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后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做助理教授,2014年被引进到北京大学。
刘毅,数学中心青年教师,副教授。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博士,后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教,2015年被引进到北京大学。
“数学中心有什么地方特别吸引你们呢?”记者问。
“一回国,数学中心就推荐我申请了国家科研资助计划,此前还帮我争取到了‘金光计划’的支持,让我在科研经费和薪酬收入等方面得到了较好的保障。”刘毅说。
“数学中心不能给我们的绝不随意承诺,但会尽量帮我们青年教师争取最好的待遇。”董彬回答。
原来,在引进董彬回国之前,数学中心就推荐他参选“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该奖是专门为引进优秀青年教师设立的。董彬由于在应用数学研究方面的突出能力而获得“求是奖”,这对正准备回国的他有很大激励。
除了给青年教师提供舒心且安静的科研条件外,数学中心的行政支持也让他们赞不绝口。
“中心为我们分别配备了专业的科研、行政助理。日常的报销、会议及出国访问等都可以交给行政人员打理,为我们省下了很多用来进行科研的时间。”刘若川说。
由于重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北大数学学科培养和聚集了以许晨阳、范辉军、关启安为代表的一大批青年数学家,他们在国际数学四大顶尖杂志上发表论文十余篇。最近3年,有5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3人获得“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
“一流学科建设成果最终要立足于人才培养”
“一流学科建设成果最终要立足于人才培养,而对于学术研究型高校的基础研究学科而言,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尽量前移至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田刚认为。
记者离开未名湖畔的数学中心,来到位于理科楼的数学科学学院,北大数学学科的教学工作主要由学院负责安排。
“我们最开始做特别数学人才培养(现称“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时候,搭建了暑期学校平台,目的就是要发现和培养对数学感兴趣的好苗子。”数学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孙赵君说。
在该院负责基础数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主要指导教师王家军和负责应用数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主要指导教师李铁军看来,从暑期学校演化而来的两项拔尖人才计划,例证了“厚基础、宽口径”的现实指导意义。
“北大的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前两年不分具体的方向,基础和应用都在一起上课,大二后才分具体专业方向。应用数学的拔尖计划主要分为制定课程体系、开设暑期学校等五大模块。”李铁军说。
拔尖计划的实施效果如何?这些本就一直生活在尖子生光环下的学生愿意倾力参与吗?该学院2012年入选“应用数学拔尖人才计划”,即将赴斯坦福大学就读的阮丰有很多话要说。
在新一届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招生时,阮丰了解到,许多学概率统计方向的同学,在是否参加应用数学拔尖人才计划时有顾虑,理由大都是怀疑计划本身的课程只符合计算数学方向学生的发展需求。
作为计划参与者,阮丰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
“‘应用数学拔尖计划’要求学生参加数据中的数学、随机模拟以及应用偏微分方程3门课程。后两门课程看似与本专业关联度小,但对研究生阶段时的有用程度不言而喻。”阮丰举了一个例子,“姚远老师就是成功地应用拓扑理论发展了拓扑机器学习理论。当前学科发展与科学应用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我们学会跨界学习。所谓的学科界限,至少在应用数学中已经不复存在。”
阮丰的感受也正是该计划的前瞻思考。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培养学生主要还是通过课程,拔尖计划的课程是由谁设置的呢?
“基础数学拔尖人才课程是由田刚院士等研究设置,应用数学拔尖人才课程是由鄂维南和张平文两位院士研究设置。应用数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主要涉及4门课程。希望给学生比较宽广的提升平台。同时,暑期学校也很重要,要求参加计划的学生必须全部来听。”李铁军解释说。
“正因为有着严谨而契合人才发展的学科人才培养计划,北大数学学院的本科生在各项国际数学大赛上频频获奖,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和跨学科建模竞赛中屡获桂冠。”王家军告诉记者。
“引导师生把做学问作为自己的最高要求”
“在网上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抱怨,认为他们的学校在选人用人方面不公平,但北大数学学院这种抱怨一直很少。”孙赵君说。
评价事物好坏往往只是简单的几句话甚至就是几个字,但因此产生的良性与恶性效应往往难以估量。如何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评价与评审,从来就是学科发展中的难题。
为鼓励教师潜心研究并积极参与服务工作,数学学院于两年前实行了全新的职称评审办法——国际评审制度。
在申请者通过全院的教授大会之后,学院会对每个申请者成立一个专门的工作小组进行评估。院长根据工作小组评估报告的建议启动外审程序,增加学术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认可度的评审维度,从评审人建议名单中随机选取7人(教授)或5人(副教授),也可在建议名单之外另聘外审专家。外审名单严格保密,只限院长、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人事秘书4人知晓。当外部评审结果返回后,再由学术委员会投票决定是否晋升。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国际评审外,新增的工作小组评估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年,我们学院有4人进入教授评审程序,通过全体教授投票这一环节后,院长为每人指定了一个由5位教授组成的工作小组来仔细审核材料。经过5人工作小组的评估后,建议其中一位申请者缓评一年。”数学学院常务副院长陈大岳介绍说。
为了增强评审的公信力,在上述程序中有一个内容不能忽视,即每个人只有两次申请评教授的机会。如此职称改革,会给教师带来怎样的事业认知?
“建立并完善与国际接轨的评价机制,有利于营造绿色的学术环境,吸引海内外拔尖数学人才,引导师生把做学问作为自己的最高要求。”陈大岳说。
正如被保送的北大数科学院学生严堃所说的那样:“当我置身北大,感受到一种对学术的敬畏和尊重——不仅仅是兴趣抑或喜爱。面对如此多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学高手,心底的热情和倔劲儿开始沸腾。”
【3月22日,中国教育报推出“发力‘双一流’聚焦高校学科建设特别报道”,开栏文章聚焦北大数学学科建设。本文标题及正文均来源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初春的北京大学,几抹嫩绿,气息自由而清新。
未名湖北岸,依次坐落着全斋、怀新园、怀宁园等7座中式仿古建筑。这里是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简称“数学中心”)师生、来访学者开展科研和学术交流的基地。
拥有四进院落的怀新园,其名得自“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意为孕育蓬勃生机。怀宁园寓意宁静致远,更寄托了对著名数学家陈省身的怀念之情——陈先生的故居名为“宁园”。
怀新园与怀宁园交相呼应,蕴含了北大数学学科师生的治学之道:以宁静之心做创新之事,引领数学学科迈向世界一流。
“要创造环境让世界上最优秀的年轻人愿意来”
阳光还未来得及隐藏的下午,记者一走进怀新园,就听见阵阵讨论声。教室里,北京大学副校长、数学科学学院院长、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田刚院士,正在旁听研究生的讨论课。
课间休息,论及一流学科的建设,田刚认为:“数学文化是探求真理的文化,需要毫不保守的创新精神。”
“要建成世界一流学科,必须要重视来自国际前沿之声。要创造环境让世界上最优秀的年轻人愿意来,引进不同面孔的顶尖国际人才。”田刚说。
另几间教室里,几名青年教师各自忙碌着。
刘若川,数学中心青年教师,副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2012年被引进到北京大学。
董彬,数学中心青年教师,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后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做助理教授,2014年被引进到北京大学。
刘毅,数学中心青年教师,副教授。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博士,后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教,2015年被引进到北京大学。
“数学中心有什么地方特别吸引你们呢?”记者问。
“一回国,数学中心就推荐我申请了国家科研资助计划,此前还帮我争取到了‘金光计划’的支持,让我在科研经费和薪酬收入等方面得到了较好的保障。”刘毅说。
“数学中心不能给我们的绝不随意承诺,但会尽量帮我们青年教师争取最好的待遇。”董彬回答。
原来,在引进董彬回国之前,数学中心就推荐他参选“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该奖是专门为引进优秀青年教师设立的。董彬由于在应用数学研究方面的突出能力而获得“求是奖”,这对正准备回国的他有很大激励。
除了给青年教师提供舒心且安静的科研条件外,数学中心的行政支持也让他们赞不绝口。
“中心为我们分别配备了专业的科研、行政助理。日常的报销、会议及出国访问等都可以交给行政人员打理,为我们省下了很多用来进行科研的时间。”刘若川说。
由于重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北大数学学科培养和聚集了以许晨阳、范辉军、关启安为代表的一大批青年数学家,他们在国际数学四大顶尖杂志上发表论文十余篇。最近3年,有5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3人获得“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
“一流学科建设成果最终要立足于人才培养”
“一流学科建设成果最终要立足于人才培养,而对于学术研究型高校的基础研究学科而言,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尽量前移至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田刚认为。
记者离开未名湖畔的数学中心,来到位于理科楼的数学科学学院,北大数学学科的教学工作主要由学院负责安排。
“我们最开始做特别数学人才培养(现称“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时候,搭建了暑期学校平台,目的就是要发现和培养对数学感兴趣的好苗子。”数学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孙赵君说。
在该院负责基础数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主要指导教师王家军和负责应用数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主要指导教师李铁军看来,从暑期学校演化而来的两项拔尖人才计划,例证了“厚基础、宽口径”的现实指导意义。
“北大的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前两年不分具体的方向,基础和应用都在一起上课,大二后才分具体专业方向。应用数学的拔尖计划主要分为制定课程体系、开设暑期学校等五大模块。”李铁军说。
拔尖计划的实施效果如何?这些本就一直生活在尖子生光环下的学生愿意倾力参与吗?该学院2012年入选“应用数学拔尖人才计划”,即将赴斯坦福大学就读的阮丰有很多话要说。
在新一届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招生时,阮丰了解到,许多学概率统计方向的同学,在是否参加应用数学拔尖人才计划时有顾虑,理由大都是怀疑计划本身的课程只符合计算数学方向学生的发展需求。
作为计划参与者,阮丰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
“‘应用数学拔尖计划’要求学生参加数据中的数学、随机模拟以及应用偏微分方程3门课程。后两门课程看似与本专业关联度小,但对研究生阶段时的有用程度不言而喻。”阮丰举了一个例子,“姚远老师就是成功地应用拓扑理论发展了拓扑机器学习理论。当前学科发展与科学应用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我们学会跨界学习。所谓的学科界限,至少在应用数学中已经不复存在。”
阮丰的感受也正是该计划的前瞻思考。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培养学生主要还是通过课程,拔尖计划的课程是由谁设置的呢?
“基础数学拔尖人才课程是由田刚院士等研究设置,应用数学拔尖人才课程是由鄂维南和张平文两位院士研究设置。应用数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主要涉及4门课程。希望给学生比较宽广的提升平台。同时,暑期学校也很重要,要求参加计划的学生必须全部来听。”李铁军解释说。
“正因为有着严谨而契合人才发展的学科人才培养计划,北大数学学院的本科生在各项国际数学大赛上频频获奖,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和跨学科建模竞赛中屡获桂冠。”王家军告诉记者。
“引导师生把做学问作为自己的最高要求”
“在网上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抱怨,认为他们的学校在选人用人方面不公平,但北大数学学院这种抱怨一直很少。”孙赵君说。
评价事物好坏往往只是简单的几句话甚至就是几个字,但因此产生的良性与恶性效应往往难以估量。如何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评价与评审,从来就是学科发展中的难题。
为鼓励教师潜心研究并积极参与服务工作,数学学院于两年前实行了全新的职称评审办法——国际评审制度。
在申请者通过全院的教授大会之后,学院会对每个申请者成立一个专门的工作小组进行评估。院长根据工作小组评估报告的建议启动外审程序,增加学术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认可度的评审维度,从评审人建议名单中随机选取7人(教授)或5人(副教授),也可在建议名单之外另聘外审专家。外审名单严格保密,只限院长、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人事秘书4人知晓。当外部评审结果返回后,再由学术委员会投票决定是否晋升。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国际评审外,新增的工作小组评估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年,我们学院有4人进入教授评审程序,通过全体教授投票这一环节后,院长为每人指定了一个由5位教授组成的工作小组来仔细审核材料。经过5人工作小组的评估后,建议其中一位申请者缓评一年。”数学学院常务副院长陈大岳介绍说。
为了增强评审的公信力,在上述程序中有一个内容不能忽视,即每个人只有两次申请评教授的机会。如此职称改革,会给教师带来怎样的事业认知?
“建立并完善与国际接轨的评价机制,有利于营造绿色的学术环境,吸引海内外拔尖数学人才,引导师生把做学问作为自己的最高要求。”陈大岳说。
正如被保送的北大数科学院学生严堃所说的那样:“当我置身北大,感受到一种对学术的敬畏和尊重——不仅仅是兴趣抑或喜爱。面对如此多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学高手,心底的热情和倔劲儿开始沸腾。”
中国教育报记者 李薇薇
原文链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03/22/content_474531.htm?div=-1